一.个人简历 1. 受教育和研究经历 1982年6月获安徽大学理学学士学位,1985年7月及1989年1月分别获中国科学院固体物理研究所理学硕士和博士学位。曾先后在日本东京大学(日本学术振兴会研究员)、台湾省清华大学、香港理工大学、香港大学、日本东京工业大学从事科学研究工作。1993年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 2. 研究领域 主要从事关联电子材料如氧化物单晶、外延薄膜和外延异质结构以及相关纳米结构的探索、磁电耦合效应、多重量子序竞争和调控以及相关器件原型构建研究。在高水平国际学术期刊发表文章400篇(其中包括Nature Materials,Nature Commun.,Adv. Mater.,Phys. Rev. Lett.,J. Am. Chem. Soc.,Angew. Chem. Int. Edit.,Adv. Func. Mater.,NPG Asia Mater., ASC Appl. Mater. Inter.等),论文被引用9000次。关于La1-xCaxMnO3(x<0.5)晶体结构的研究结果被美国的International Center for Diffraction Data收录,进入粉末衍射文件库。此外有专著《先进陶瓷物理与化学原理及技术》(科学出版社,2001,与他人合著),外文专著《Studies of High Temperature Superconductors》(NOVA Science Publishers, 2005)和《Handbook of Nanoceramics and Their Based Nanodevices》(American Scientific Publishers, 2009)两部中的两个章节,中文专著《内耗与力学谱基本原理及其应用》(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4)中的一个章节;获授权发明专利13项。 3. 学术任职 担任《Journal of Materiomics》、《Materials Letters》、《Chinese Physics B》编委,以及《硅酸盐学报》、《功能材料》、《物理学报》、《电子材料与元器件》编委。 4. 主持项目 1)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优秀创新群体、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大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重点项目; 2)主持科技部973课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 3)主持中国科学院国际合作团队和知识创新工程项目等。 5. 获奖情况 1)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一等奖(高温超导体微结构和超导电性基础研究,本人排名第二)。 2)1996年获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三等奖(非晶态合金在金属玻璃转变温度附近的物性及微结构研究,本人排名第二)。 3)2001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一等奖(高温超导材料及相关体系的微结构与电磁特性研究,获奖人:本人排名第一)。 4)2011年获安徽省自然科学二等奖(热电材料及其相关纳米结构体系的合成及物性研究,获奖人:本人排名第一)。 5)2008获安徽省教学成果一等奖(第一获奖人)。 6)1993年获中国科学院青年科学家一等奖,1994年获国家杰出青年科学基金资助,1996年获国家教育部霍英东青年教师一等奖,2004年获中国科学院优秀研究生导师等。 二.主要学术贡献 1、信息功能材料与器件原型 1)新材料探索:①发现了新型室温磁电耦合层状多铁性材料Bi4.2K0.8Fe2O9+δ;②揭示出多铁性纳米材料以及氧化物庞磁电阻纳米结构体系的磁性质如交换偏置效应等,提出了自旋团簇玻璃态新概念,发现了电荷有序稳定态反常现象。 2)原型器件制作:制备出高品质的过渡金属氧化物薄膜、异质结及量子隧道结,实现超快、低功耗多态信息存储。①构建了铁磁/铁电/铁磁量子隧道结多态存储器件原型,实现了四至十电阻态转变,并实现了电驱动的磁畴180o翻转,有望增加器件存储密度。在此基础上,构建了具有神经突触学习特征的忆阻器原型,揭示出磁矩取向对忆阻特性的影响;②设计并构建了氧化物超快忆阻器,实现信息写入只需要600ps的超快存储器原型;在此基础上,实现了高图像识别率;③制作了具有良好整流特性及磁场调控特性的基于巨磁电阻材料的p-n结二极管。 2、能量存储与转换材料 1)介电储能:实现了SrTiO3/La0.67Sr0.33MnO3异质结中界面离子扩散对介电击穿场强的优化,使得SrTiO3薄膜的击穿场强和储能密度明显提高。 2)热电转换:①发展了模板和溶胶凝胶技术,制备准金属、金属氧化物纳米线阵列及其它纳米结构;②利用电化学技术,发展了多层异质结纳米线阵列的合成方法,获得了高填充率、高取向性的多种有序单晶热电纳米线阵列,制备了高品质的Bi2Te3/Te等多层异质结热电纳米线阵列;③发展了液相法,控制合成了不同纳米结构的热电材料,如Te/Bi和Te/Bi2Te3核壳异质结纳米线,热电性能明显提高。 3、超导电性 1)新材料探索:①发现了具有零电阻温度为5K以上的一氧化钛(TiO1+x)超导薄膜;②获得了高温超导铜氧化物纳米线阵列,设计并制备了抗氧化的Pb@PVA超导纳米电缆。 2)微结构与超导电性:①发现Bi系铜氧化物超导材料的非公度结构调制及缺陷/无序散射对高温超导体d波对称性的影响;②发现超导材料结构相分离和电荷条纹序导致超导电性的四重对称性;③制作了具有良好整流特性的基于高温超导材料的p-n结,观测到自旋注入对超导电性的影响。 3)临界电流密度与磁通动力学:①实验证明高温超导材料YBCO在磁场中超导相变的电阻—温度展宽效应主要归因于磁通运动而不是涨落;②揭示了Bi系材料的临界电流密度与 CuO2层间耦合之间的关系。
具有凝聚态物理或材料物理与化学知识背景的学生
如果有意向报考此老师的硕士或博士,请留下你的信息。
个人简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