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问量:62303
 
董振超
单位: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邮编:230026
电话:+86-551-63600103
个人主页: http://www.hfnl.ustc.edu.cn/detail?id=11319
实验室介绍: http://staff.ustc.edu.cn/~zhyangnano
 
个人简历 Personal resume
董振超,男,现为中国科技大学讲席教授、博士生导师,合肥微尺度物质科学国家研究中心单分子物理与化学研究部主任。1983年本科毕业于四川大学,1986年硕士毕业于厦门大学,1990年在中科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获理学博士学位后留所工作,1992年到美国衣阿华州立大学(Ames国家实验室)做博士后,随后于1996年到日本国家材料科学研究所(NIMS)工作,先后被聘为主任研究官、主干研究员、课题负责人。2004年4月起被聘为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现为科技部、中科院和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重大重点等多个项目课题的负责人,兼任中国真空学会副理事长、多个学术期刊的编辑或编委。
董振超教授长期从事单分子物理化学、单分子光电子学领域的研究工作,致力于面向信息、能源和生物技术的单分子光电效应前沿基础研究,特别是通过研制高空间分辨扫描隧道显微技术与高灵敏单光子检测光学技术相融合的联用系统,系统深入地开展单分子尺度的光电调控和光谱成像研究,在单分子拉曼散射、单分子电致与光致发光、单分子尺度能量转移、以及纳米等离激元光子学等方面取得了一系列标志性成果。已在包括《Science》(1篇)、《Nature》(2篇)、《Nature Photonics》(2篇)、《Nature Nanotechnology》(2篇)等国内外重要学术刊物上发表SCI论文150余篇,论文他引五千余次,单篇最高引用超千次,入选2021年“中国高被引学者”名单。曾获得中国科协“全国优秀科技工作者”荣誉称号(2010)、中国CAIA科技奖特等奖(2013)、中国科技大学杰出研究校长奖(2013)、中国科学院杰出科技成就奖(主要完成人,2014年度),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证书(2016)、中国真空学会中国真空科技成就奖(2018)。5次获得“中国科学院优秀导师奖”。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拉曼成像成果入选2013年度“中国光学重要成果”、“中国科学十大进展”以及两院院士评选的“中国十大科技进展新闻”,亚纳米分辨的单分子光谱成像成果入选2020年度中科院“率先行动”计划第一阶段“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重大科技成果、2020年度“中国光学十大新闻”和“中国光学十大进展”。
董振超教授在亚纳米分辨单分子光谱成像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研究成果,其工作在《Nature》及其子刊上发表后立即引起了国际科技界的广泛关注,得到高度评价和广泛报道。多次应邀在美国物理学会、美国化学学会、国际纳米大会、国际真空大会、近场光学大会、国际拉曼光谱会议等国际知名学术会议上做邀请报告,是单分子高分辨光谱成像和单分子光电子学领域具有重要国际影响的学者。他的这些成果极大推动了针尖增强拉曼光谱和针尖增强荧光光谱领域的发展,对于近场光学领域的基础认知和技术发展都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
 
研究方向 Research direction
1、光电子学/单分子光电子学
2、物理化学/单分子物理化学
3、纳米科学/纳米光电科技
 
招生信息 Enrollment information
招生专业:凝聚态物理、单分子科学、物理化学/化学物理
研究方向:单分子光电子学、单分子物理化学、纳米光电科技

围绕单分子光电子学和单分子物理化学,主要开展以下三个方面的研究工作,在微观层次上揭示电子、光子、激子、声子、等离激元等基本量子单元在纳米环境中的耦合与转化现象和机制,并探索它们在能源、信息和生物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1)单分子电光转化:重点研究电致单分子发光、分子超辐射、以及包括单光子量子光源在内的单分子点光源的实现途径与物理机制,探索单分子光源在纳米光电集成和量子信息处理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2)单分子拉曼散射:重点研究基于针尖等离激元增强的单分子拉曼散射效应及其在探索表面化学反应和催化反应机制、以及包括DNA/RNA和蛋白质测序在内的生物分子高分辨识别与成像技术中的应用前景;
(3)单分子光致发光及纳米尺度上的能量转移研究:重点研究同类和异类分子之间的能量转移现象与机制、等离基元辅助的荧光共振能量转移、以及这些转移现象在纳米光电集成、OLED、光伏、光合作用等能源技术中的应用前景与科学依据。

本研究组的课题研究具有强烈的多学科交叉特征,要求学生具有物理或化学方面的相关知识背景。

本研究组设备一流、科研条件优异,学生在读期间待遇丰厚,毕业后要么到国外著名研究小组做博士后,要么到国内著名院校或研究所工作,就业前景极佳。迄今已有4位学生的博士论文被评为中科院优秀博士论文。另外,研究组与国际上该领域的许多顶尖研究小组有良好的合作关系,有许多机会到国外进行短期进修、联合培养和深造。
 
论文专著 The monograph Researcher ID
1) Visualizing coherent intermolecular dipole-dipole coupling in real space - Nature - 2016 - 531, 623-627
2) Chemical mapping of a single molecule by plasmon 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 Nature - 2013 - 498, 82-86
3) Wavelike electronic energy transfer in donor– acceptor molecular systems through quantum coherence - Nature Nanotechnology - 6月6日 - 2022年
4) Sub-nanometre resolution in single-molecule photoluminescence imaging - Nature Photonics - 2020 - 14, 693-699
5) Distinguishing adjacent molecules on a surface using plasmon-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 Nature Nanotechnology - 2015 - 10, 865-869
6) Generation of molecular hot electroluminescence by resonant nanocavity plasmons - Nature Photonics - 2010 - 4,50-54
7) Visually constructing the chemical structure of a single molecule by scanning Raman picoscopy - Natl. Sci. Rev. - 2019 - 6, 1169–1175
8) Probing intramolecular vibronic coupling through vibronic-state imaging - Nature Commun. - 2021 - 2021,12,1280
9) Electrically driven single-photon emission from an isolated single molecule - Nature Commun. - 2017 - 8, 580
10) Sub-nanometre control of the coherent interaction between a single molecule and a plasmonic nanocavity - Nature Commun. - 2017 - 8, 15225
11) Spin-Triplet-Mediated Up-Conversion and Crossover Behavior in Single-Molecule Electroluminescence - Phys. Rev. Lett. - 2019 - 122,177401
12) Electrically Driven Single-Photon Superradiance from Molecular Chains in a Plasmonic Nanocavity - Phys. Rev. Lett. - 2019 - 122,233901
13) Self-Decoupled Porphyrin with a Tripodal Anchor for Molecular-Scale Electroluminescence - J. Am. Chem. Soc. - 2013 - 135,15794-15800
14) Distinguishing Individual DNA Bases in a Network by Non-Resonant Tip-Enhanced Raman Scattering - Angew. Chem. Int. Ed. - 2017 - 56, 5561
15) Mastering high resolution tip-enhanced Raman spectroscopy: towards a shift of perception - Chem. Soc. Rev. - 2017 - 46, 3922
16) Subnanometer-resolved chemical imaging via multivariate analysis of tip-enhanced Raman maps - Light: Science and Applications - 2017 - 6, e17098
17) Vibrationally Resolved Fluorescence from Organic Molecules near Metal Surfaces in a Scanning Tunneling Microscope - Phys. Rev. Lett. - 2004 - 92, 086801
 
报考意向 Ambition
 
 
 

如果有意向报考此老师的硕士或博士,请留下你的信息。

 
  姓  名: 移动电话:
  电子邮箱: 所学专业:
  毕业院校: 报考类型: 博士 硕士
  国  别:
  个人照片: ( 支持格式:JPEG,JPG,PNG,GIF文件大小请勿超过1M)
 

个人简历:

( 支持格式:PDF,DOC,DOCX,JPG,JPEG,文件大小请勿超过1M)
  成 绩 单: ( 支持格式:PDF,DOC,DOCX,JPG,JPEG,文件大小请勿超过1M)
  备注:
(限150字)
 
   
         
         
         
 
COPYRIGHT 2007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研究生院、校学位办 All Rights Reserved 地址:安徽省合肥市金寨路96号 邮编:230026。
TEL:+86-551-63602928 FAX:+86-551-63602179 E-mail:gradschl@ustc.edu.cn